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

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
在禪宗史上,大慧宗杲提倡看話禪,然而看話禪的本旨 ,及其禪法上的一些特色,常引人討論,本文則側重於討論 看話禪的「疑」,與「信」。

《阿含經》中的印度經濟社會

《阿含經》中的印度經濟社會
對原始佛教之研究,阿含經大體上可提供出佛法僧三大類的資料。阿含經亦夾雜著不少古印度的社會資料。本文從阿含經中擷取有關經濟活動的資料,分別介紹其時代背景、以及農、工、商的情形。

慧律法雨—感受錯誤添煩惱

慧律法雨—感受錯誤添煩惱
開悟的人有什麼好呢?一個開悟的人,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,再大的災難他不會動搖他的心,在滾滾紅塵中打轉,而依然能隨緣而不變。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,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?

道教與密教

道教與密教
最近一個時期來,中外學術界對東方的兩大宗教──密教與道教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,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和討論,參加討論的不僅有宗教學者、佛教或印度教研究家,而且還有不少的化學家、物理學家、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等。

佛教與生活

佛教與生活
「佛教」與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,因此,我們不可完全把它當作學問來研究。佛教是一種宗教,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能缺少宗教,而生活須要用佛法來指導。

清代臺灣傳統佛教伽藍建築在日治時期的延續[*]

清代臺灣傳統佛教伽藍建築在日治時期的延續[*]
在臺灣的歷史舞台上,其政治政權之轉移頻繁,從明鄭、清代、日治,到戰後的國民政府。這些政權的背景文化雖都屬佛教圈,但因民族、地區與時代潮流之不同,各自發展出不同的佛教建築伽藍特色。這些佛教伽藍都出現在臺灣,因此或有機會思考不同的伽藍的底層,什麼才是它們共通的特色?

從「天臺教觀」論「代眾生懺悔」之思想與實踐 ──以遵式大師為主

從「天臺教觀」論「代眾生懺悔」之思想與實踐
──以遵式大師為主
宋代天臺懺法除了為求自身罪滅、觀行成就或往生淨土而行懺外,對「代眾生懺悔」的懺他精神,較隋唐時期也益加重視,此應是受到晚唐以來政治動亂及宋朝建國後,除社會經濟困頓之外,又相繼受到遼、夏、金等北方民族的覬覦,使得國家百姓無一日不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所受到的影響。

敦煌遺書中的《妙法蓮華經》及有關文獻

敦煌遺書中的《妙法蓮華經》及有關文獻
本經剛被譯出,就被視為 「諸佛之秘藏,眾經之實體」[1],取得較大影響,在我國極為流行。尤其在天台宗興起以後,更被視為諸經之王,視為作功德之絕好對象,由此並產生不少諸如靈驗功德記之類的作品。在我國的佛典崇拜長河中,《法華經》崇拜佔據重要地位。

因明與比量──關於量論的現象學考察

因明與比量──關於量論的現象學考察
包含著宗教實踐精神在內的「量論」,是佛教特有的知識論。「量」(pramaa.na)即尺度、標準之意思,引申為正確的知識及其獲得的途徑。量可以有廣狹兩義,狹義的量指認識事物的標準或根據,廣義的量指認識作用之來源、形式、過程、結果以及用以判斷知識真偽之標準等。

早期佛教僧眾教育略談

早期佛教僧眾教育略談
本文[1]探討早期佛教僧侶的學習情形,希望提供現代學佛者一些參考。本文的研究顯示,早期僧團重視為師者的資格及初學者的訓練。僧眾根據自己所長而有專科化的外宏,但在個人方面則必須三學並重。「親近善士,聽聞正法,如理作意,法隨法行」乃僧眾修學的要則。僧眾依師學習,解行並重,透過聞、思、修、證的過程,掌握佛法要義。無論是自行或化他,僧眾皆應遵循生活上的戒律規範,依律而住。律制生活是早期僧眾生活的核心。
Các tin đã đăng:
 Về trang trước    
  Trang:  1 2 3 [4] 5  
© 2005-2011 Chùa Vĩnh Nghiêm.
Biên tập: Đ.Đ. Thích Thanh Phong.
Địa chỉ: 339 Nam Kỳ Khởi Nghĩa, P.7, Quận 3, TP. Hồ Chí Minh
Điện thoại: (08)3848 3153 Fax: (08)3843 9901
Email: [email protected]
Website: http://www.vinhnghiemvn.com